中付电签官网全国服务: 4000-518-166
中付电签面向全国招收中付传统大POS机一级机构和代理合作方。政策条件优厚,欢迎加盟!

“碳”路先锋:商业银行“气候管理”的成果与挑战

中付电签官网整理编辑:

  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发展全局。近年来,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号召,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作为“碳”路先锋,在气候变化领域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5月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发布了“2023年气候友好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名单,广州银行、桂林银行、北京银行城市副中心分行、中国光大银行南京分行、恒丰银行北京分行以及兴业银行西安分行6家银行入选,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获得认可。

  “成为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说明这6家银行在应对气候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走在了前列。”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为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是银行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深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这不仅有利于银行自身高质量发展,也将助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金融方面的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关键力量

  据测算,我国实现碳中和愿景总资金需求规模将达约139万亿元,年均需求约3.5万亿元。为撬动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近年来,我国在气候投融资领域持续快速发展。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金融管理部门积极组织推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从政策层面对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筹措、风险管控等进行全面部署,并正式启动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

  金融机构是推动气候投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关键力量。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建立气候友好型投融资体制机制。生态环境部也明确提出,鼓励试点地方加快培育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

  成为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不仅要在投融资活动及提供资金支持方面着力,在经营活动中采取节能降碳措施并加强日常节能倡导;在风险管理活动中,积极应用涵盖ESG评级、贷后监测、评级预警等功能的ESG风险管理系统,开展气候风险管理评估;积极进行气候信息披露等,共同构成一套系统性工程。

  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看来,获评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在这几个方面值得肯定和学习:一是将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到战略高度,特别是将其纳入公司治理,建立了有效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二是在具体经营活动中,坚持长期主义,切实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投融资、经营、风险管理等经营管理全过程;三是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践行“双碳”目标并支持相关的项目和企业。

  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成为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也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在曾刚看来,这不仅有利于银行自身的转型发展,提升银行品牌形象和市场认可度,获得更多优质客户和投资者青睐,还能够帮助银行更好地防范和管理气候相关风险,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金融力量。

  将“没有先例”做出成功案例

  根据专委会评价标准,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是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业务,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公司治理、投融资活动、经营活动、风险管理以及社会影响等五个方面并满足相关要求的金融机构。

  此次获评“气候友好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6家银行在相关领域均进行了丰富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各自的建设成果。

  光大银行南京分行遵循“先立后破”的原则,将创新业务模式作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不断破除思维局限和路径依赖,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先后落地系统内乃至全国多个“首单”。例如2023年该分行落地全国首单收费收益权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光大银行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今年1月份又成功发放江苏省首笔“水权贷”;并首创性地将“绿色评价因子”引入银行信贷风控模型等。

  恒丰银行北京分行依据总行气候战略目标,积极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并开展气候投融资业务,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业务方面取得突破。据介绍,该分行近几年绿色贷款增速保持在10%以上,截至2023年末对公绿色信贷存量余额人民币28.93亿元,持项目类型更加多元化,主要投向太阳能项目、绿色贸易融资项目等。2023年,该分行绿色信贷支持项目预计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299万吨、二氧化硫5228吨、氮氧化物4122吨、烟尘6897吨。

  兴业银行西安分行积极探索气候投融资新路径,深度参与到“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西咸新区的气候投融资政策研究、环境信息披露、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为新区提供了规模化绿色资产的融资支持,推动了碳减排挂钩贷款、CCER开发挂钩贷款、EOD模式贷款、塑料品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挂钩贷款等一系列绿色创新合作模式的落地实施。该分行还与西咸新区共同构建区域绿色产业链,促进资金和技术双向流转,推动绿色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将‘没有先例’做出成功案例,‘普遍在做’的力争更好更快。”光大银行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商业银行将以绿色转型与金融发展一体共赢为方向,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绿色内涵。

  提升气候风险管理能力

  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投融资活动对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殊为关键。

  自2021年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以来,我国气候投融资工作进展迅速,相关政策和标准陆续出台,各地试点加快推进,项目储备和资金投入持续快速增加,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不断创新。截至2022年底,全国首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共征集或储备项目超1500个,涉及资金达2万亿元左右。

  但同时,仍有些问题亟待解决。“在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气候投融资工作推进仍面临诸多挑战。”曾刚表示,气候投融资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对气候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能力亟待加强;绿色低碳项目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同时还存在地区、行业间气候投融资发展不平衡以及支撑体系有待健全完善等问题。

  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当前的气候投融资实务中,金融机构仍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例如项目库建设需要加快;企业、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调动;风险缓释措施、配套激励政策也需要进一步落实。

  “如果不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信贷规模和流动性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对贷款进行差异化考核,则难以有效激发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业务的能力和意愿。”吴琦表示,当前问题集中于三点:一是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有待统一和规范(包括碳核算、信息披露等方面),二是气候投融资激励机制有待建立健全,三是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风控能力有待提升。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共同参与。商业银行已对此达成共识,正积极思考如何加强气候风险管理能力。此前恒丰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辛树人在第三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商业银行要聚焦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探索金融机制、模式和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质效。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官王景武建议各方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加大绿色金融供给、强化风险防范、加强信息披露。

  “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气候相关风险的长期性、复杂性、严重性,从战略引领,补齐短板,数智驱动,合作赋能入手,进一步加强气候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突破气候风险管理中的瓶颈制约,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自身高质量发展双赢。”王景武表示。

(责任编辑:易薇)

扫一扫
添加客服经理微信

我也留言

*

*

扫描二维码